当前位置:酷博网 > 民俗民风 >

重阳登高寓意;登高望远步步高升/长久长寿

时间:2025-05-30 10:06:51

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源远流长,可追溯至东汉时期。据南朝《续齐谐记》记载,东汉人桓景拜师道士费长房,得知九月初九将有灾厄,遂携家人登高、佩茱萸、饮菊花酒以避祸,最终家畜暴毙而人得平安。这一传说成为登高避灾的文化源头。《易经》以“九”为阳数之极,古人认为“阳极必变”,九月九日“双阳相重”蕴含不祥,需登高避邪。而魏晋时期,曹丕在《九日与钟繇书》中提出“九九”谐音“久久”,赋予重阳登高寓意“长久长寿”的吉祥寓意,使习俗兼具禳灾与祈福的双重内涵。

“登高望远”的哲学与精神象征

重阳登高寓意;重阳登高寓意(登高望远步步高升)

登高望远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攀升,更被赋予“思想境界高远”的隐喻。汉代《吕氏春秋》已提出“际高而望,目不加明也”,强调登高可拓宽视野。在重阳文化中,登高象征着:超越现实困境——古人借登高暂离尘世纷扰,以开阔心境;追求人生高度——如成语“步步高升”所示,登高寓意事业与品德的不断提升;天人合一的宇宙观——古人认为山巅为“极阳之处”,登高可吸纳天地清气,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
“步步高升”的社会与家庭寓意

重阳登高与“步步高升”的愿景紧密相连。这一寓意通过多重习俗体现:食糕谐音“高”——重阳糕制作九层宝塔造型,象征“百事俱高”,子女食糕寄托父母对其前程的期许;登高行动本身——每一步攀登都隐喻突破人生瓶颈,如清代北京人登高时吟诗作赋,抒发对仕途与生活的抱负。

相关文章
热门频道
  • 起名
  • 星座
  • 花语
  • 民俗
  • 百科

电脑端 |手机端